略论高校博物馆研究的新进展

2019-07-30 16:47:47     浏览量:   

郭骥

近代中国博物馆的产生,最早由大学博物馆而来。张謇创办了南通师范学校后,又建立起近代中国第一个国人办的博物馆,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学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由于近代中国博物馆肩负着“开发民智,救亡图存”的社会使命,因此当时少有的几座高校博物馆的功能也以普及教育为主。

1949 年以后,博物馆学理论和高校博物馆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从1980 年代晚期开始,出现了专门针对高校博物馆的研究;而到了90 年代以后,研究博物馆的功能成为了解高校博物馆现状和规划发展前景的重要内容。

步入了二十一世纪,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都已面临日益加剧的公益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加之高校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多,旧有的又不断翻新改建,人们在思考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同时,也关注起深藏在象牙塔里的高校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开始走进媒体的视野,人们为之探寻“路该怎么走”,“路在何方”?

一些学者回顾了中国大学博物馆的百年历程,展望未来,高校博物馆功能的发展演变成为探讨的重点之一。如尹彤云提到“当今高校博物馆既承继了以往大学博物馆的主要特点,也被赋予一些新的时代特色。大学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既包括传统的对象:大学师生及访问学者;也包括各种层次的普通大众”,“大学博物馆除了以为学术研究和更广泛的领域提供文化服务为主要职责外,更肩负起与公共博物馆相似的社会教育职责。”[1]续颜等认为高校博物馆“传统的收藏、研究、教育的博物馆三大功能不断延伸和发展”,并且逐渐在“旅游”、“素质”、“研究”、“科普”、“教学”、“陈列”等方面展现出新的功能。[2]除此之外,金愉的《中国高校博物馆初步研究》对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也有一定思考。

一、研究现状

纵观本世纪以来,高校博物馆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五个较为新颖方面:

(一) 关注高校博物馆功能专业化

高校博物馆研究的对象不仅有对博物馆宏观性的思考,也出现了对博物馆基本功能的专门性研究。高校博物馆与一般的公共博物馆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所以这类研究立足于两者的区别,有异于对一略论高校博物馆研究的新进展般公共博物馆功能的研究。

针对高校博物馆基本功能的专门性研究包括藏品征集和保管、陈列展览、宣教工作,以及行政管理的研究等,涉及范围广泛。不过对于博物馆工作中难度较高的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技术等专业领域方面,仍然相对薄弱。

(二) 关注高校博物馆文化意蕴之表达,以及与校园文化的关系高校博物馆属于高校的一部分,博物馆文化应该与校园文化相协调。由于校园文化是高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所以博物馆应在内涵建设中承担重要作用。韩国军提出博物馆在大学中起到“窗口和桥梁作用”,是“社会实践场所、勤工俭学活动、爱国主义的基地”。[3]宋向光认为“当代大学文化已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但许多高校博物馆仍因循传统的工作观念和工作模式”,“与大学文化互动,重构高校博物馆文化,不失为高校博物馆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选项。”[4]

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被认为“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博物馆与素质教育也成为关注的视点。王艳芳认为高校博物馆配合开展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员工素质”,“搭建大学生实践教育平台”,“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加以实现。[5]而王则从博物馆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角度,提出可以此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教育整体功能。[6]

(三) 关注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高校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后,具备了服务社会的功能,使其社会功能更为丰富,突破了原本社会教育的范围。黄维娟在《试论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一文中总结了高校博物馆社会服务的对象,除了“履行校内教育服务功能,面向在校广大师生员工”以外,中小学生是服务的“首要对象”,普通群众是“潜在对象”,海内外校友是“新型对象”,外国人士是“极具特色的对象”。同时高校博物馆可以采用的社会服务方式包括:陈列展览、专题讲座、网络教育、媒体推介。[7]

(四) 关注高校博物馆与旅游业的结合

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项目逐渐兴起,而高校旅游也逐渐受到社会大众青睐,“高校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精神需要,高校优美的自然景观、深厚的人文资源、独特的校园氛围和丰富的科普资源又为这一需要的满足提供了保障。”[ 8]

李海燕认为高校博物馆开发旅游资源需要“树立良好形象和开发品牌展览”,“人性化参观引导”,“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和“广告宣传”。[9]续颜和蒋菡则认为高校博物馆结合旅游活动有利于增长博物馆客源、扩大博物馆和学校的影响、完善博物馆服务设施。[10]

罗德燕和向全珍在《高校博物馆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中更提出高校博物馆可以同企业合作进行展览、宣传和旅游资源开发,提升企业文化从而扩大社会影响,促进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11]

(五) 关注大学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本世纪以来,大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发展很快,国家教育部专门立项“大学数字博物馆共享平台与规范标准研究项目”进行大学数字博物馆的研究,这意味着教育部将高校博物馆作为向社会提供共享教育资源的重要平台。

博物馆的数字化一方面意味着对博物馆包括藏品在内的数字化管理;另一方面数字博物馆上网,也将成为大学博物馆社

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更大程度实现大学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二、研究展望

高校博物馆的研究视角,是随着社会历史背景的更替而变迁的。高校博物馆与一般公共博物馆的功能虽然日益接近,但由于高校的特殊性,两者仍然不能使用同样的模式规划发展,这就触发了学者们探讨的论题。

1980 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关于高校博物馆研究的进展很快,视角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过仍要针对高校博物馆研究提出几项建议:

首先,应当依托高校的学科基础进行博物馆研究,高校博物馆需要逐渐具备自主创新理论的能力。同国外先进的博物馆理念相比,我国博物馆学理论略有滞后。或有参考国外博物馆的经验和博物馆学研究,而绝大多数则是从国内各类博物馆的经验教训中总结而来。因此未能做到理论指导实践,而是在实践“创造”理论。博物馆学由于其学科性质边缘性强,与大多数的人文、社科甚至自然科学的学科都会有所交叉。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较为前沿的理论,完全可以借鉴到博物馆学中来,而国外部分较为新颖的理论即是如此。例如将视觉文化中的“凝视”理论运用到博物馆学,在这方面台湾博物馆学的学者们已经走在前列了。

高校本是理论建设的高地,高校博物馆也应该是博物馆前沿理论的实践场所,但目前就高校博物馆研究的现状来看,大多仍是借鉴一般公共博物馆的经验。高校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的专家学者们应该承担起博物馆学理论的引进和创新,在未来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博物馆学理论。其次,注意高校博物馆各项功能的深度研究和实际应用。

从上文引用的相关论著中可以发现,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以及博物馆和旅游业的关系都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事实上,2008 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的力量”,2009 年的主题正是“博物馆与旅游”,由此可见博物馆结合旅游业,同时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也是当今世界博物馆学界所关注的。

如今,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已被评为4A 级旅游景区,吉林大学博物馆(地质宫博物馆)被评为2A 级景区,这都是高校博物馆实践的成绩,表明博物馆能将已经研究总结的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不过作为高校博物馆重要的保管、教育、研究三大基础功能,眼下虽也有学者关注,但研究的深度和实际应用程度均不如上述社会功能那样热门。我们认为高校博物馆的研究不能偏废,应该根据需要全面发展,以面对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再次,面向社会,追求社会效益乃至经济效益的同时,仍然应当立足于高校本身。近年关于高校博物馆通过开发旅游资源以扩大社会效益,成为了一个令人期盼的课题。不过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其实已经引发了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娱乐还是保护,合作抑或冲突,旅游业和文博界为此苦寻良策。旅游的本质是娱乐的,然而博物馆尤其是高校博物馆更需发挥教育功能。如何在教育和娱乐之间寻求平衡,在市场化、产业化形势下保持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是开发旅游资源以后

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高校博物馆在面向社会开放的同时,还需兼顾配合学校师生的教学和研究。高校博物馆属于高校的特殊性,注定其与一般公共博物馆在社会功能上仍有不同的分工,应该值得注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高校博物馆研究的视角在经历了巨大转变后,终于将目光从专业、从高校、从博物馆投向了整个社会,这是符合当今博物馆发展潮流的。然而高校博物馆隶属于高校,或许某种意义上限制了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但同时由于位处高校之内的地理优势,在研究力量、学科共享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得未来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很可能需要高校博物馆进行理论创新;而未来博物馆功能的开拓创新,也完全可以由高校博物馆为之先导。当然,这需要高校博物馆凝聚起高校内众多相关学科研究者的力量,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博物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作者:上海大学博物馆馆员馆长助理)

上一条:城市文化发展中博物馆的角色

下一条:保存记忆,诠释文化——试论城市文化中的高校博物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