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馆概况
上海大学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0)
一、编制依据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博物馆条例》
(三)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示》
(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五)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六)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七)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八)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
(九)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十)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十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和加强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建议书》
(十二)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关于博物馆和藏品的深圳宣言》
二、编制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又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上海大学是上海的大学,上海大学博物馆将积极配合大学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国家和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
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三大重点任务包括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十四五”期间,上海大学博物馆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规划和重点目标,是通过海派文化博物馆、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馆的建设,展现海派文化,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贡献。
三、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
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位于上海大学宝山校本部东区,2008年5月18日成立机构启动筹建,2014年校史室外展区溯园建成开放,2019年新馆正式开放并登记备案,2020年海派文化博物馆挂牌并登记备案,是目前国内唯一专题展示和研究海派文化的博物馆。
博物馆现由海派文化博物馆、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馆(展)、上海大学校史馆(展)、钱伟长纪念馆(展)、上海大学(1922—1927)校史室外展区溯园等“四馆一园”构成,总建筑面积8 000平方米,其中展示面积5 500平方米(包括室外展区1 800平方米)。
博物馆致力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现收藏有各类藏品1万余件(套)。博物馆设有“海阔·天空:海派文艺的当代遐想”、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等专题陈列,出版《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近代上海小报图录》等学术研究著作和藏品图录。校史馆和溯园全面展示1922年迄今上海大学的发展历程,钱伟长纪念馆展示了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教育思想。
自2008年筹备伊始,博物馆策划多项展览,开展研究和教育工作。著名学者谢维扬、陶飞亚先后担任馆长,黄宣佩任名誉馆长。博物馆现任馆长为李明斌。
(二)取得成绩
博物馆不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展览,其中“海阔·天空:海派文艺的当代遐想”获2019年度上海市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博物馆馆刊《博物馆·新科技》创刊于2013年,是国内唯一一种以博物馆新科技为主题的学术刊物。自2017年起,博物馆承办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ICOM-UMAC)《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学刊》(UMACJournal)中文版。
博物馆于2016、2018年两次举办国际博物馆新科技论坛,自2016年起,每年举办中日博物馆学研修等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19年,博物馆荣获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大奖(UMAC Award)。
上海大学博物馆是中国博协高等学校博物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被授予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上海市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称号。
(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制约博物馆发展的短板问题主要包括:珍贵馆藏数量、与教学科研的融合程度,博物馆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以及获得社会支持的力度。
未来计划邀请相关学院师生广泛参与和策划各类展览、教育活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提升教学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校园文化、城市文化的宣传工作相结合,树立博物馆品牌;提升博物馆的认知度、标识度和记忆度,扩大影响力,争取校友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发挥高校博物馆的学术研究优势,配合文学院相关专业抢占学术高地;根据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校史文化等主题,分步骤有计划地征集藏品,充实学校的文化资产。
四、愿景、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使命愿景
积极响应“在世界大学行列中书写鲜明印记,在践行上海城市品格中彰显上大特质”总体要求,融入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建设,主动服务学校中心工作。
(二)功能定位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收藏、展示、教育功能,直接为教学实习和学术研究服务,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三)发展目标
追卓越,创一流,致力于建成高水平和有广泛影响力的高校博物馆,助力上海大学作为全国文博领域重要智库建设,建设成为符合信息时代智慧博物馆标准的国家二级博物馆。
五、阶段性目标
(一)服务教学实习方面
1.为举办高质量展览并积极服务教学实习,拟购置展柜、照明灯具、恒温恒湿机、投影仪等专业设备。
2.结合文博教学实习,策划实施代表性海派文化(人物)展、江南文化展和以精品文物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展,逐步构建特色展览体系。
(二)服务学术研究方面
1.继续加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有关实物的收藏和研究;科学保护各类藏品,启动库房墙体完善和恒湿系统排水工程,添置无酸材质装具等。
2.策划举办文博学术系列讲座;编辑发行《博物馆·新科技》期刊;实施完成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学刊》(中文版)翻译。
(三)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1.做好钱伟长纪念展、校史展、溯园和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传统文化专题展的开放运行管理,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
2.策划实施系列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构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平台。
六、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
1.融入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建设,主动服务学校中心工作;
2.明确博物馆的近期和中长期工作目标;
3.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收藏、展示、教育功能;
4.服务教学实习和学术研究;
5.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二)落实举措
1.根据国家二级博物馆标准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和工作任务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拟定展览选题,并报学校审批;与教学、科研相关部门及各学院加强合作,策划组织各类实习和实践活动项目;扩大观众受益面和上海大学的影响力,力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积极开发社会资源,多渠道申请经费,争取冠名式支持;统筹协调设备购置和新馆建设工作;提升溯园能级,申报A级景区。
2.持续培育博物馆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品牌,努力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上海文化地标
策划以海派文化为主题的基本陈列,作为展示平台;推动海派文化藏品与信息建设工程,作为文化记忆和传承的平台;制定海派文化研究专著和藏品图录出版计划,作为研究平台。博物馆计划同时推进线下重要藏品的征集工作和线上10万条信息的数据库建设,为深入研究和展示海派文化奠定资料基础。在此基础上,策划一个以海派文化为主题的基本陈列,出版《海派文化研究论文集》《近代上海戏单》《江南望族与海派旗袍》《近代江南文化向海派文化的嬗递》等一批相关研究专著和藏品图录,以收藏推动研究,以研究助力展示。
3.将“展示上海方言魅力、传承上海方言文化、收藏保存上海方言资料”,作为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馆的重要工作任务。
上海话是地方的文化,上海方言是上海地方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博物馆在做好日常开放运营的同时,积极进行研究工作。博物馆计划由学生担任策划设计“上海方言文化周”活动,在校内开展上海话教育体验活动,开展“上海方言文化走进高校活动”。同时鼓励周边社区的中小学生来馆参加上海方言文化体验活动,激发学生们学习上海话与上海文化的热情。
4.推进上海大学校史馆建设和“溯园:上海大学(1922—1927)”二期建设
基于上海大学校史室外展示区域溯园、校史馆、钱伟长纪念馆,收藏、展示和研究学校、学院、学科历史以及知名校友生平和学术成果,服务各学院院史研究、展示和校友活动,扩大上海大学的文化影响力。为了进一步扩大校史馆的校内外影响力,宣扬上海大学红色文化,树立校园文化地标,建议举行盛大的开馆仪式,通过校内外各级媒体进行进一步宣传介绍。作为校史馆开幕之初的五年,“十四五”期间,校史馆应进一步扩大在校内外知名度,成为上海知名、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史馆,为上海大学校园文化宣传提供助力。
七、预期效果
博物馆将依托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传播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服务城市文化发展,打造上海乃至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响海派文化和上海方言文化品牌,营造上海大学爱校荣校的文化氛围,适应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文化需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