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博物馆家庭观众的亲子教育活动

2019-07-30 16:47:47     浏览量:   

曹 默

儿童作为博物馆观众的重要部分,通常很少单独参观博物馆,学龄前大多由家长带领到博物馆参观,其中会产生的好奇、刺激、恐惧等各种感受;在他们步入小学阶段之后,这些博物馆体验可能继续对儿童产生作用,影响他们与家人、同学、老师一起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使其博物馆体验从单一的游玩逐渐转变为相关知识的学习。

麦克曼讷斯曾对大英自然史博物馆的观众统计研究后指出:儿童参访团体包含儿童与家庭成员、儿童与学校团体、儿童与自行组成的小团体三者,其中以“儿童与家庭成员”团体的比重最高。 而Jensen研究发现儿童倾向喜欢与家人一同参观博物馆,而非学校团体,主要的因素是与家人同行时,儿童可以自行决定他们的步伐、参观路线。

本文试图从教育心理学探讨博物馆亲子教育的理论基础,一方面阐述父母在儿童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另一方面提出博物馆引导家庭观众利用馆内资源进行教育的建议。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随着社会变迁,由双亲及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逐渐取代传统多世代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形态,兼之目前国情,本文想要讨论的家庭观众,系指至少包含一位父母及一名子女,至多不超过双亲及两名子女的观众团体。亲子教育活动是博物馆教育部门根据展陈、藏品和学术资源而设计,由教育部门人员主导的,以儿童为对象、强调家庭参与的活动,有特定的目的、主旨,明确地时间、场地和设备,并保证教育活动经常性、系统性地举办。

一、博物馆亲子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及其社会学习理论流派研究了大量的儿童社会学习问题,试图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因此,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强调“观察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进行的学习。在观察学习的帮助下,儿童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就形成了类似的学习,这可以使儿童在短期内迅速掌握大量的、综合的行为模式。

儿童的观察学习可分为注意、保持、运动再现、动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儿童通过观察进行学习,首先需要注意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才能知觉这种行为,进一步模仿其行为,而模仿的对象常常是生活中与之接近的楷模,尤其是父母;保持过程是儿童将观察活动中获得的有关示范行为的信息以符号表征的方式储存于记忆之中以备后用的过程;运动再现过程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实质上就是儿童对示范行为的表现过程,即儿童将记忆转化为具体的模仿行为,并检查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无误、达成模仿动作之目的;动机过程是观察者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儿童可能注意到榜样的示范行为,也具备模仿的能力,但未必变现出模仿的行为来,因为模仿行为的出现,还需要有模仿行为的意愿与动机,这一过程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它激发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化的功能。

孩子出生以后就开始与父母朝夕相处,家庭是儿童观察学习的主要场所,父母的行为也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来源。父母在博物馆的言行举止若表现出良好的示范,可提供儿童良好的观察模仿的学习机会,使儿童的博物馆学习产生正面发展,促进儿童在博物馆学习的积极动机。

(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论

列夫•维果斯基创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他认为,儿童一切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形式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掌握凭借语词传递的全人类的经验,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周围人们(特别是成人)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

在这些基本主张的框架下,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将其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年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经由成人指引或与较有能力的同学互动,使之可能达到潜在的较高的发展水平,两者的差距即为“潜在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的是“脚手架方法”。脚手架方法就是在授课过程中,能力较强者(教师或能力更强的同伴)调整辅导量,以实现该学生当时的表现情况,对话是最近发展区中实现脚手架方法的重要工具。 脚手架是在儿童学习活动中给予帮助,使儿童建立成功的学习经验。

从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点来看,儿童的学习是一种社会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周围的人互动才能产生学习效果,父母是影响儿童最重要的对象,应该在儿童学习中搭起脚手架式的学习环境,让儿童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

二、双亲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角色

博物馆教育人员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但是不能忽视双亲在其中的角色。在关于博物馆中家庭观众学习的研究中发现,有家长陪伴的儿童,被观察到他们与展示互动的时间较久,学习得更多、更久、更深入。 可见双亲在儿童的博物馆学习中的重要位置。

Christine Brown通过观察博物馆科学中心亲子互动中发现“家长反应”可以分为八类:

1、 看管型。有些家长在孩子活动时并不紧紧跟随,只是让他们保持在自己视线之内以监督,而孩子享有充分的行动自由,但家长对孩子们所参与的活动的态度显得超然,甚至不感兴趣,也不清楚活动的要点。

2、维持秩序型。有些家长则待在孩子旁边,他们仅仅维持秩序,以保证孩子得到公平的尝试,并不干涉活动如何进行。

3、援助型。当孩子们很明显地需要帮忙或实际开口要求协助时,有些家长就施以援手,他们通常会先把事物重新分类整理好,再让孩子接手进行下去。

4、带头型。有些家长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但只在某段时间里,先带头操作部分活动,然后交由孩子接手完成,这通常是在孩子不清楚该怎么做时或退缩不前时。

5、副手型。对于较有自信和经验的孩子,当他们主动开始活动时,有些家长仅在旁担任副手的角色。

6、搭档型。有的家长很明显地全程扮演与孩子地位平等的搭档角色。

7、领导型。有的家长则进一步在整项活动中扮演领导角色,只让孩子在旁帮点小忙,有越俎代庖之嫌。

8、示范操作型。有些家长只是示范整项活动如何操作,让孩子们在旁边观看。

这些角色会随着亲子互动的不同情况而轮替出现,而家长参与活动的类型和程度,不仅影响亲子间的交流,也影响儿童在博物馆活动的经验。Brown认为搭档和副手的角色能帮儿童从活动中获益最多,并增进儿童的技巧和自信。

父母较之博物馆教育人员更了解儿童的需求,活动之前父母与子女了解活动的相关信息,为活动内容做准备,有助于营造美好的博物馆体验。在活动中,父母应该收起管教的心态,适当处理成人干涉的程度,通过提供榜样和协助,支持儿童参与活动,即以儿童为中心、成人辅导的合作学习,刺激儿童在博物馆的主动学习。活动结束后,父母与子女分享活动的回忆、体会,增加交谈讨论的机会,扩展儿童的博物馆体验,丰富家庭文化生活。

三、博物馆为家庭观众的亲子教育服务

(一)提供适合亲子教育的学习环境

博物馆须为家庭观众提供适合家庭参与的学习环境。台湾美术馆2004年整建完成后,利用旧有空间加以装修,规划许多软硬件兼备的教育空间,包括“儿童游戏室”、“儿童艺廊”、“艺术工坊”,以及研发和提供教育性资源的“教师资源室”。台湾美术馆在2005年12月份馆讯杂中,刊登了关于儿童游戏室的信息,清楚地传达了儿童游戏室设置的精神:“以游戏及五感体验为策略,以馆藏资源为基础,以认识艺术基本语汇为目的,引导观众进入约二百余坪的游戏体验空间,……是美术馆重新开馆后,为鼓励12岁以下学童及亲子观众,从游戏中累积审美学习经验的常设性、自导式探索空间,使学童在亲师陪同下,从作中学中养成乐于亲近美术馆的习惯”,以及“…以分享方式,扩展体验、互动效果,并欢迎教师加入共同督导”,这些都表达了儿童游戏室鼓励家长与儿童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尤其是该报导以“欢迎小手牵大手周末一起来”为标题,更说明了儿童游戏室不仅以儿童为目标观众,家长也是儿童游戏戏室服务的对象,同时更重要的,馆方鼓励家庭观众在儿童游戏室有丰富的互动经验。

适合家庭参与的学习环境既要符合二者的生理需求,也要考虑儿童安全的因素。上海儿童博物馆是专为儿童设计的探索馆,其一楼的活动室不仅为孩子们准备了低矮的桌椅,还有适合家长的座椅。相较之下上海博物馆教育部观众活动中心所用桌椅更适合成人观众的身体比例,而忽略了儿童的舒适度,年幼的孩子坐在椅子上,视平线略高于桌面,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仰头抬手,不方便手工活动或站、或跪在椅子上,或站在桌旁,近两个小时的活动过后,很是吃力。

考虑到儿童好动的行为特质,环境的安全自然是为了免除儿童在活动中受伤,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活动使用的工具,诸如剪刀等锐器,可以选择儿童专用的圆头剪刀,否则就必须在活动前说明安全问题。上海当代艺术馆儿童活动区域的地面铺有地毯,不至于磕到孩子,也让爱席地而坐的儿童不会受凉,圆角桌椅的使用也是对儿童安全问题体贴入微的考虑。安全的学习环境可以减少父母在博物馆活动对孩子的看管,更多关注活动、参与活动。

(二)提供适合亲子教育的活动

大陆博物馆为家庭观众专门设计亲子教育活动方兴未艾,而海外博物馆早已非常常见了。台湾历史博物馆常结合民俗时令及节日庆典,利用本馆场地举办各种多姿多彩的家庭亲子活动,在假日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1999年就举办了诸如“古物新释”、“‘他是我老爸’儿童纸艺”、“十里荷香音乐会”、“娃娃看奥塞”、“划啊划,划到史博馆”端午画龙舟等不同主题的家庭亲子活动46场,吸引了12000 多人参加。 2004年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科技馆、香港海防博物馆等6家香港地区主要博物馆联合推出亲子活动庆祝“父亲节”,拉近子女与父亲的距离,呼吁父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国外的博物馆在规划博物馆学习活动时专设“孩子与家庭”的活动,并实时更新。

亲子教育活动为家庭观众服务,博物馆策划亲子教育活动首先要了解家庭观众,了解家庭中不同年龄层儿童的特性。活动的内容要融合休闲娱乐,增加更多亲子共同参与互动的内容,使家庭成员对博物馆有具体、直接的参与体验,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利用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达成活动的目的,同时促使家庭将博物馆活动纳入假日亲子休闲的安排。

(三)养成双亲博物馆亲子教育的方式

在博物馆亲子教育活动中,在儿童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应用亲子教育的理念,提供父母在博物馆进行家庭教育的方法,整合家庭教育和博物馆教育,充分发挥博物馆亲子教育活动的作用。2008年3月23日证大现代艺术馆举办名为《如何带小朋友遨游博物馆/美术馆?》的讲座,邀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钱初熹和华东师范大学科学教育学院讲师毛毅静,面向所有对美术馆教育及艺术教育感兴趣的市民,尤其是对孩子教育问题存在疑问的家长,交流如何发掘并利用文化机构的资源,给孩子一把探索艺术之门的钥匙。请专家传授在博物馆中的亲子交流、家庭教育在国内为数不多,重要的是引导父母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专门开设讲座讨论父母如何利用博物馆进行亲子教育,并不常见,更多是要在活动中吸引父母对于利用博物馆进行亲子教育的可能,并引导父母参与博物馆活动,在活动与子女共同学习。

四、结语

目前,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中,对家庭观众的亲子教育的关注较少。博物馆首先应该重视儿童观众,其次正视父母在儿童参观博物馆中的角色,并关注研究家庭观众的特性、参观动机、参观频率、行为方式及学习模式等,为不同年龄层的儿童观众,设计各种主题鲜明的亲子活动,并鼓励父母与子女一起活动。

上一条:城市文化发展中博物馆的角色

下一条:保存记忆,诠释文化——试论城市文化中的高校博物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