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策展札记——以陈列展览为抓手探索高校博物馆发展之道

2023-05-05 17:00:34     浏览量:   

※梅海涛

“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执行策展人

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


博物馆,这一人类活动见证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机构,自诞生以来定义和内涵不断变化。当下,博物馆的教育、传播、记忆等职能不断凸显, 但在广阔的博物馆实践中,陈列展览依旧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或者说依旧是博物馆的核心业务,以高质量的展览带动博物馆工作的开展业已成为博物馆界同仁的共识。究其原因,是由于陈列展览不仅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业务,也是综合性最强的业务工作。


高校是博物馆的产床,世界最早的公共博物馆——阿西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即诞生于牛津大学。无独有偶,中国人创办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同样也诞生于高校。高校博物馆曾经是博物馆事业的主力军, 但如今的高校博物馆发展却不容乐观。我国大学对博物馆专业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博物馆建设。现有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40余所大学开设了博物馆学专业, 但其中不少大学还没有博物馆。在为数不多的高校博物馆中,大部分也默默无闻,被戏称为“养在深闺人未识”。



上海大学的博物馆学发展与博物馆发展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局面,2019年,上海大学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上海大学开始招收首届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是上海大学博物馆新馆建成以来首个自主策划举办的出土文物展,也同样是一场教学实践展。上海大学博物馆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展览推动博物馆藏品管理、运营开放、社教活动等博物馆业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本文将从内容设计、学生参与、结合高校优势、多渠道推广等角度总结“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举办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讨论高校博物馆发展的一些问题。


一、内容设计是高校博物馆的亮点

“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有许多的“第一次”,它是上海大学与四川省文博单位的首度合作,是三星堆文物第一次来到上海,是三星堆展览第一次走进校园,更是上海大学博物馆第一次举办古代文物与当代艺术品并置的对话展。种种的第一次令这个展览对上海大学博物馆而言意义非凡。而这批来自长江上游的商周文物在高校博物馆与上海观众的首次见面, 其中又包含着几多期许,几多殷切?


作为高校博物馆,此次展览的策展团队除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外,还包括一批前来实习的硕、博士研究生。年轻的策展团队在内容策划方面有着新的想法,传统的以器物观赏为主的展览模式并不能满足展览的需要,我们希望尽量揭开遮盖在三星堆面前的层层迷雾,向上海观众呈现一个真实的三星堆。同样,我们也希望用有限的展厅尽可能地向观众展现三星堆的风采。这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使我们这个主要由学生组成的策展团队如履 薄冰。


在资料搜集与整理过程中,三星堆先民独特的生存意象与瑰丽奇幻的精神世界在为策展团队带来内容设计上的困难的同时,也令我们深深折服, 尤其是这个族群非凡的艺术想象力与惊人的创造力,更是令我们惊叹不已。出土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陶石器、卜甲、象牙……品类赅备而内涵深邃、风格特异且意匠不凡,从各个侧面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文华斑斓、神秘梦幻的信仰世界——“人与神的世界”展览主题由此确立。


雄踞西南的古蜀国是中国古代中原周边地区颇具典型意义的“古国” 之一,但载籍却鲜见蜀史之详载。三星堆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廓清了历史迷雾的同时,也为展览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信史的缺乏和显著地域政治特征及鲜明的文化特色使得三星堆遗址对大多数远在上海的观众而言熟悉而又陌生,长期以来充斥在互联网的对三星堆遗址的随意解读也在很大程度上误导着观众,使得本就神秘的古蜀历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另一方面,受限于展厅面积、硬件设备和展览预算等诸多因素, 展览规模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展品材质的选择上也只好以青铜器、玉石器为主。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本就神秘的三星堆遗址进行全方位展示与解读。


在展品组织上,尽可能选择各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力图通过为数不多的典型器物,对展品的内涵进行提炼,引申总结出古蜀技术文化、审美文化的特色与宗教文化之缩影。例如将铜戴冠纵目面具、铜人头像、铜眼形器、铜人面具等展品汇聚在同一单元,集中展示三星堆先民的眼睛崇拜;将铜铃、铜兽面放置在同一组合,讲述三星堆先民对兽与自然的崇拜。


在内容解读上,我们更是慎之又慎,对绝大部分展品选用学界公认且有相对统一观点的研究成果;对无法避免的存在争议的解读,并不采用一家之言,而是将学界主流的各种解读方式全部并列陈述,向观众介绍最新、最全面的研究成果。



二、学生参与是高校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校博物馆受规模的限制,在人员配备上与区域其他博物馆相比存在劣势。因此发动学生参与便成为高校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支撑。事实上,学生参与对高校博物馆有着更为深层的意义。


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校更是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高校博物馆集两者之所长,教育功能便格外突出了。因此,上海大学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之初便为其注入了教育的基因。如果说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 那展览就是一个大课堂,作为教学实习的课堂。文学院2020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博物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学院完成了系统的博物馆学知识学习后,于校博物馆开启了为期半年的实习工作,全程参与了 “三星堆:人 与神的世界”特展的策划与实施。从展览大纲的编写,到文物展品点交, 再到展览日常开放运营、社教活动策划、公共宣传等环节,都能看到学生参与的身影。


专业学生的参与对学生和高校博物馆而言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对专业学生而言,在高校博物馆,特别是自身所属高校的博物馆进行实习,能够获得有针对性、系统的实操训练。实习生进场之前,博物馆会与学院联合会商,针对此次实习学生制定专门的实习计划,计划对每周的实习内容和想要达成的目标都做了细致的规划,并在实习过程中一一落实。在实习生进场时,又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设置实习内容,并依照自身意愿进行轮岗,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博物馆而言,吸纳专业学生实习也令自身受益良多。一方面,高校博物馆除了是博物馆以外,同时也是高校这一高等教育机构的下属单位, 因此吸纳专业学生实习是博物馆履行教育机构职能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 专业学生的实习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博物馆的人员压力,也为博物馆注入了活力。放眼全国来看,高校博物馆的人员编制都是十分有限的,而专业学生实习无疑极大地为高校博物馆补充了有生力量。虽然还是学生,但大多从本科时候起就开始接受系统的文博教育,对博物馆理论基础、行业伦理道德、基本操作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很快上手博物馆的相关工作。


虽然前文提及高校普遍重视博物馆学科甚于博物馆,可也并不是每所拥有博物馆的高校都拥有文博专业。事实上,上海大学博物馆的成立时间也要早于如今的上海大学文博专业。因此,在缺乏专业实习学生的时期, 学生志愿者是博物馆的重要帮手,即使今天,在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且行之有效的实习方案的情况下,学生志愿者们依旧是上海大学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于“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一年与观众见面的上海大学博物馆基本陈列一伟长纪念展,与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力工学院合作,吸纳了一批对钱伟长老校长饱含崇敬之情的志愿者。本次展览同样沿用了类似的模式,以博物馆社团“博雅思源社”为基础,汇聚了一批考古爱好者,为展览的日常讲解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从实习学生到志愿者,从实习平台到实践基地,上海大学博物馆形成了多层次学生参与通道,切实履行教育职能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了人员短缺的问题。


三、结合学校优势是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区域其他博物馆相比,大多数高校博物馆天生存在着藏品不足、空间不足、人员不足、经费不足的劣势,且这样的劣势在短时间内看来难以弥补。可高校博物馆也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是高校博物馆最大的宝库,各学科门类可为博物馆提供各类高精尖人才。综合类大学是哺育综合类博物馆的温床。


“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在策划运营过程中便将学校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进行合作的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这是一次“惊险”的合作, 同样也是结合学校优势的明智之举。传承自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的上海美术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俗的实力。“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邀请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为本次展览量身定制当代艺术品。观众在展厅中看到的所有当代艺术品均为本次展览特别定制,甚至是现场创作的。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让不同的文化元素在展厅中展开对话,整个展览呈现出传统与当代、历史与现在、东方与西方多层次对话的鲜明特点。在展览时空上,我们没有选择将文物展品和古代艺术品放置在不同的展厅,而是将其并置于同一展厅之中,但为了能够令观众获得多重观展体验,我们在时间上对展览做了区分,创造性地将展览分为两场“对话”。第一场“对话”从展览开幕时起,共持续两个月,通过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出土文物,表现古蜀先民与其“神灵”的对话,重点展示三星堆遗址的历史信息和文物之美,带领观众领略三星堆神秘的“人与神的世界”;第二场“对话”是在展期过半之际对展览进行提升,当代艺术品在此时替换下部分文物展品,并在展厅中同步增加当代艺术元素,以当代艺术家的视角,与三千年前的古蜀先民开展跨越时空的对话。


此次展览也积极与上海大学历史系展开合作,在历史系教师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博物馆的第一次考古工作坊活动,邀请到文学院的资深考古学家为观众讲解考古发掘的定义、步骤等内容,并带领观众模拟布方过程。与历史系教师的合作弥补了博物馆考古力量的不足。


高校博物馆与校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正常的博物馆职能之外, 本就兼具展示校园文化,建构学校形象的职能。合理利用学校资源,结合学校优势是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博物馆绝不应拘于小小的馆舍之中,而应辐射至整个校园乃至更广阔的天地。


四、多渠道推广是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开幕于2020年11月21日,疫情使得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机构的开放变得特别谨慎,高校的开放同样受到了影响,本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高校博物馆的观众人数更是急转直下。面对这样的情况,上海大学博物馆采取了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的方式全力推广此次展览。


疫情期间,各大中小博物馆积极探索如何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对线上空间的开发利用不仅拓宽了博物馆文化服务的形式与范围,也为以高校博物馆为代表的中小型博物馆提供了新的机会。在线下参观人数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线上空间将中小型博物馆和大型博物馆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反倒缩小了高校博物馆和区域其他博物馆的差距。


在线上,上海大学博物馆首先上线了 “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配套“云展览”,初步解决了校外观众无法到场参观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博物馆+直播”的新模式,先后举办多次博物馆之夜和馆长导览活动,并全部在新华网客户端同步直播。此外,还依托“中国博物馆公开课”(现已更名为“中国GLAM公开课”),连续举办线上讲座5讲,累计观众人数达300万人次。同时,以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平台为媒介,自主宣传与媒体宣传相结合,积极开展览相关宣传工作,博物馆累计自主发布相关推文274篇,全网关于校博物馆的新闻报道935篇,包括中央级、省部级主流媒体报道158次,报道媒体208家。


在线下,上海大学博物馆也进行了多方探索。鉴于观众难以走进高校参观展览,便想方设法让“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走出高校。先后在陆家嘴东昌社区、大沽路市政大厦举办了两场线下图片展,主动送展到观众家门口和工作地。除了在博物馆做讲座,在线上做讲座,还深入其他高校、机关举办讲座活动,有效拓展展览的社会影响。

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曝光度大大增加、 同样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尝试,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宣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为后续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结语




2021年5月18日,在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 特展被上海市文物局授予“2020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奖”。这是对该展览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工作的巨大激励。


目前,国内已经有三百余家高校成立了博物馆,高校博物馆这一历史悠久却又欠缺经验的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上海大学博物馆在这发展的浪潮中如一叶扁舟,正乘风破浪,不断探寻着自身前进的方向。我们将继续以举办高品质展览为抓手,不断推动博物馆各项业务水平全面提升,探索出 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博物馆发展之道。




本文原载于上海大学博物馆《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


上一条:开放接待 | 博物馆迎来史上最“年轻”团体观众——留云幼儿园参观记

下一条:位列第二!2022年度高校博物馆排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