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第二!2022年度高校博物馆排行发布

2023-04-28 17:00:58     浏览量:   

在中国博物馆行业中挥洒高校笔墨,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贡献文博力量。

全面开启建设与上海城市文化相契合、上海大学发展目标定位相匹配的,中国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校博物馆新征程!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德本咨询等机构联合发布了“2022年度博物馆分类排行”,上海大学博物馆凭借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人才培养、传播推广等领域的创新探索,位列2022年度高校博物馆排行第二位


《互联网周刊》作为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的期刊博物馆iB(业内口碑)、iP(行动力)和iF(未来发展力)等三方向进行评分综合考量博物馆的实证影响力、综合活跃度、创新潜力运营积极性等全面衡量博物馆综合实力,最终遴选出五大类130家博物馆上榜。


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是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中国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中国博协高校博物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上海市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博物馆现由海派文化博物馆、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馆(展)、上海大学校史馆(展)、钱伟长纪念馆(展)、上海大学(1922—1927)校史室外展区溯园等“四馆一园”构成,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展示面积5500平方米。


2020年,上海大学博物馆获批成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在不断推进博物馆专业化建设的同时,上大博物馆积极发挥高校优势,致力于探索高校博物馆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道。


01强化文化遗产价值研究阐释,打造系列优质展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业务。上海大学博物馆基本陈列与诸多特展组成了颇具特色的“展览体系”,形成了以海派文化和上大校史为核心的基本陈列、以古今艺术对话为特色的临时展览,专业性、教育性、公共性凸显,影响力俱增。


作为全国唯一一座以海派文化命名的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基本陈列包括“海阔·天空:海派文艺的当代遐想主题展”“海上明月轻裾随风——江南望族与海派旗袍特展”“海潮的回响: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馆”等,从精神、物质、语言三个层面构建了关于海派文化的生活与遐想。


作为校园文化展示窗口和师生精神家园,上海大学校史馆与室外展区溯园一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上海大学——弦歌不辍、争创一流的光辉历程;钱伟长纪念馆讲述了钱伟长校长波澜壮阔、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


上海大学博物馆自新馆建成开放以来,每年推出3—4个临时展览,主题涵盖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此外,上大博物馆以古今艺术对话为核心,基于高校博物馆特色创新了以“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等特展为代表的古今对话系列展览实践,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道。古今对话系列展览,采用文物与当代艺术品对话的展览模式,呈现出传统与当代、历史与现在、东方与西方多层次对话的鲜明特点,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一致好评。其中,“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获2020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奖,“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获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系列展览线上线下参与观众超过600万人次,受到《人民日报》、CCTV等媒体报道1500余次

“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展览现场

“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展览现场


0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助力文博学科教学和人才培养

上海大学博物馆在开放运营过程中灵活运用高校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弥补中小型高校博物馆自身力量不足的同时,助力文博学科教学和人才培养。


上大博物馆以展览策划为抓手,将博物馆打造成为教学实习的课堂与课外实践的基地。历次展览策展团队除博物馆馆员外,同时吸纳了上海大学文博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人数占策展团队总人数50%以上。专业实习学生全程参与展览的策划与实施。从展览大纲的编写,到文物展品点交,再到展览日常开放运营、社教活动策划、公共宣传等环节,都能看到学生参与的身影。


除此之外,上大博物馆充分调动高校学生资源,理、法、力工、土木、计算机等15个院系的一百余位学生志愿者为观众提供了讲解服务,上海美术学院的师生参与到博物馆文创的设计制作当中,上海电影学院则为博物馆宣传视频的拍摄制作提供了帮助。上海大学博物馆像一个枢纽,从高校汲取力量,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是高校博物馆服务文博学科建设的宗旨使然,也是高校博物馆弥补自身力量欠缺的重要途径。

上海大学文博专硕实习学生参与“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布展工作

上海大学文博专硕实习学生独立策划“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社教活动


03创新传播推广途径,推动城市微更新

针对高校博物馆显示度不足的缺点,上海大学博物馆发挥高校的教育优势,积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传播推广策略。尽量以优质的活动吸引观众“走进来”。


除了尽让观众“走进来”,上海大学博物馆还努力将博物馆“送出去”。2022年9月6日,由上海市文物局指导,上海大学博物馆承办的“海阔·天空:海派文艺的当代遐想”主题展在浦东机场博物馆正式向国内外宾客开放。上大博物馆希冀通过海派文化来讲述中国文化完成现代转型、赋予悠久的中华文明以新的生机的故事,为城市提供奔向无限远方的底气和动力。


“海阔·天空:海派文艺的当代遐想”浦东机场博物馆巡展


此外,上大博物馆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东昌新村居民委员会和社区枢纽站深入合作,深耕陆家嘴东昌社区。以“博物馆+社区”的形式在陆家嘴东昌新村社区的星梦停车棚举办配套图片展。


经过两年多的深入合作,不仅东昌新村社区居民自身将已经成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停车棚视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一步辐射至周边社区。通过这种行为,不仅直接为居民送来的终生学习的机会,还进一步引起了社区居民对博物馆的兴趣,多次集体前往上海大学博物馆参观对应展览,也大幅增加了前往其他博物馆的频率。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大学博物馆通过这一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东昌新村社区的社区活力和凝聚力,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关键性的社会架构。东昌新村社区的社区面貌已经被切实改变,原本“破、乱、差”的硬件条件被改善,围绕着系列图片展,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开始发生变化,参观图片展、为来访亲友讲解展览成为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展览也成了社区美好生活的发动机。该活动不仅被评为上海艺术进社区示范项目,还得到了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成为新时代人民城市涌动朝气与活力的象征,也是高校博物馆在社区发挥自身力量、推动城市微更新的实证。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助力城市微更新的实践得到李群局长的肯定


“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东昌社区活动现场


“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东昌社区图片展现场


04强化专业社教服务,打造校园文化新时尚

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是实现博物馆宗旨的重要手段。上海大学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与高校的双重教育功能,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了多样的社教活动,结合高校优势教育资源,把中学、大学课堂搬进博物馆;结合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传统节日,有针对地设计。开展系列社教活动,深受校内外观众喜爱。


拈花祭故人——灯影中国特展清明主题活动


上海大学博物馆联合上海大学图书馆、档案馆和南京艺术学院国际博物馆学院等单位共同打造《中国GLAM公开课》(原《中国博物馆公开课》),于2020年6月27日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正式开播,是全国首个常规性的纯公益博物馆“云课堂”,受到业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迄今,本公开课围绕与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相关的主题,持续推出了107期专题讲座和2期特别节目,总共吸引了6572万人次收看,已成为在业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公共文化品牌。


《中国GLAM公开课》海报


通过系列展览与社教活动,上海大学博物馆迅速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公共文化空间,许多活动以博物馆为平台举办,博物馆见证了一系列校园重要项目、合作的签署与落地。上海大学博物馆不仅成为记录集体记忆的场所,更是成为集体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海大学博物馆成为校园的会客厅,师生在此招待师友成了家常便饭,“去博物馆看看”更是上海大学的新时尚。


05坚持学术兴馆,拓宽学术建设之路

从2008年立馆之初,上海大学博物馆就开启自身极具特色的学术建设之路,经过十五年的学术积累和发展,学术成果硕果累累,集开办讲座、发表论文、出版系列丛书和展览图录、开展科研项目、创办馆刊于一体,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


馆刊《博物馆·新科技》创刊于2013年,是国内唯一一种以博物馆新科技为主题的学术刊物。刊物关注博物馆新科技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通过采访、约稿、翻译等形式,选登国内外学术论文和实践案例,为文博界提供最新理念和资讯。

馆刊《博物馆·新科技》


从2017年起,上大博物馆立足国际视野,承办大学博物馆领域最受关注的专业学术刊物——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ICOM-UMAC)会议论文集《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学刊》中文版,持续向中国博物馆界分享来自世界著名大学博物馆的宝贵经验,并同步推动中国高校博物馆与UMAC的联系与合作。


《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学刊》中文版


除了翻译国际刊物外,上大博物馆还通过出版各类刊物积极打造极具特色的学术品牌。基于本馆展出的常设展和特展,上大博物馆出版了各类系列丛书和图录,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胜枚举,并上海大学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发布和分享。

《轻裾随风——上海大学博物馆藏荣氏家族旗袍》图录


《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图录


《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图录


《灯影中国:广宇长宙中的生活与想象》图录内文页


教育立馆,学术立馆。“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博物馆与大学越来越共生发展的当下,建设面向全社会的研究型开放交流平台,让从业者、学生和公众有机会获得超越国界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的新知体验,是高校博物馆的前瞻性探索与实践,上海大学博物馆正在路上。


截至2021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高校博物馆超过300家。在博物馆越建越大、越建越多的今天,多元文化的保护者却变得愈发“千馆一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是多彩的,保护多彩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博物馆理应同样缤纷。希望我们的探索能为博物馆“差异性”定位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贡献力量,为高校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多元文化的多元保护利用贡献力量!


未来,上海大学博物馆将立足高校优势与特色资源,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道,努力在中国博物馆行业中挥洒高校笔墨,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贡献文博力量,全面开启建设与上海城市文化相契合、上海大学发展目标定位相匹配的,中国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校博物馆新征程!












上一条:学术探索|策展札记——以陈列展览为抓手探索高校博物馆发展之道

下一条:手语导览|上海大学博物馆手语导览服务上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