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手记 | 在博物馆里的“第一次”

2023-11-24 17:00:29     浏览量:   

“理论在变为实践的过程中,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在上大博物馆实习的近三个月里,我主要围绕特展筹备开展工作,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参与展览大纲构思


一个好的展览首先应做到“内容为王”。在实习前期,我参与了特展大纲的构思与讨论。如何在不同时空的展品之间找到相似处?这需要在讨论中逐渐厘清。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大纲撰写的不易。它不仅要求策展人大量查找和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还需要深刻理解并用一个合理且新颖的逻辑将内容串联起来。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例如对于展览内容思考的维度和深度还不够,大多停留在表面,今后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加深思考。


第一次参与编写展览图录


展览图录可以将展览以纸质化的方式留存下来,是展览的延伸。我主要参与了本次临展图录部分文物阐释的编写工作,根据文物的图片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撰写说明。这一工作任务,提升了我查找资料和凝练语言的能力,并且也运用到了暑假期间在校外公共博物馆实习时所学的器物描述的相关知识。图录编写完成后,还需反复校对,修改精进,力图将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存的图录呈现在公众面前。




第一次走进展览施工现场


一个好的展览体现着内容与设计的和谐统一,布展施工是赋予展览好的效果呈现的关键环节。其中,“天、地、墙”是展厅布展的主体部分。“天”指展厅的天花,主要有灯轨、投影设施等。“地”主要是地毯,既要考虑观众的舒适度也要考虑展览的需求。“墙”是展厅里的展墙,可以根据不同展览的需要增减(非建筑墙)。进入博物馆一楼临展厅施工现场,正在施工的工人、展柜定位的标识、改造后的展墙等等都将是本次临展最终效果的见证。


此外,我在博物馆还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写会议纪要、第一次接待讲解、第一次参与展厅形式设计构思……这些“第一次”可能并不完美,但是足够有趣、足够充实、足够有意义。



/ /

333


/ /

99



上一条:疗愈工作坊|你也想与藏品成为朋友吗?来“冬日奇境故事会”体悟时光故事,感受灵魂共鸣

下一条:致知力行,踵事增华 | 记上大博实习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