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2001年,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改为5月22日。
2023年5月22日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后的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旨在推动“昆蒙框架”的实施,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从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可清楚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社会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以团队的研究成果,阐述人与野生动物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自然观概念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和博物馆在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王小明,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毕业于法国郎格多克理工大学,现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科学院组织科学教育项目(IAP SEP)国际咨询顾问。曾任上海科技馆馆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动物学会理事长等。主持过50余项国家省部级及国际基金会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出版了10余本中英文专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十佳馆长”称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功绩骑士勋章”等奖项。
线下报名:请扫下图二维码报名
线上直播:请扫上海大学博物馆视频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