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除了吃粽子、五毒饼,赛龙舟,祭祀屈原等习俗,还有全生避害。五月初五,湿热的仲夏时节,蚊蝇肆虐,疾病瘟疫容易流行,古人采取各种措施“以禳毒气”,比如艾草悬于门户之上,饮雄黄酒,佩香囊或彩丝避瘟等。

6月19日,博物馆举办了端午香囊制作活动,这也是“灯影中国——广宇长宙中的生活与想象”特展的主题社教活动、博雅思源社团活动。来自上大6个学院及校外近15名观众,集聚一堂,体验端午文化。
首先,曹默老师介绍了端午节传统文化和此次活动的用意。
随后,博物馆志愿者、文信学院图情档专业20届硕士研究生刘雨晴,示范指导香囊的制作步骤。

观众们耗时近2小时,缝制外形、填充香料、装饰点缀,终得香囊系肘腋。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祝观众朋友们,端午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