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博物馆新晋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4-05-20 15:23:55     浏览量: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备受瞩目的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揭晓,上海大学博物馆凭借在传承文化、展示特色、藏品丰富、学术贡献、交流活动和教育功能等方面的突出表现,成功入选。

此次定级评估,共有4家高校博物馆新晋国家一级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在迄今全国6833家备案博物馆中,有32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其中仅有6家是大学博物馆(包括之前获评一级博物馆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山东大学博物馆)


加强文化阐释,打造特展体系

上海大学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专题展示和研究海派文化的博物馆,设置有海阔·天空——海派文艺的当代遐想、海上明月 轻裾随风——江南望族与海派旗袍特展、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展、钱伟长纪念展、上海大学校史展、上海大学(1922—1927)校史室外展区溯园等基本陈列。



博物馆始终以保护、研究与阐释文化遗产为核心,以服务教学为办馆宗旨,致力于打造优质精美、富有特色的陈列展览,着重突出展览的专业性和教育性。2021年至2023年上海⼤学博物馆在三年间共举办了临时展览18场,在打造富有高校博物馆特色的特展体系方面,致力于前瞻性的探索。推出的诸多特展与常设展组成了颇具特色的“展览体系”,专业性、教育性、公共性凸显,影响力俱增。

从特展的专业性角度来看,上海大学博物馆积极与各地文博单位展开合作,从展览的内容与主题上扩展维度,不拘泥于馆藏文物,通过策划举办专题精品展览形成古今对话、中外对话、虚实对话的“对话”展览风格。

“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展览不仅是上海大学与四川省文博单位在展览方面的首度合作,也是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三星堆文物专题展,首次进中国高校博物馆展出,展品包括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金器及石器等,皆是难得一见的珍宝。线上线下观众总人数逾300万人次。



“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依托河南省文物局与上海大学签署局校合作协议的框架,由上海大学和河南省文物局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和龙门石窟研究院承办,展出了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和16件当代艺术作品。



“灯影中国——广宇长宙中的生活与想象”展览由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与成都博物馆(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联合策划举办。展览汇集了成都博物馆收藏的近20个省市的300余件皮影,这些各具特色的皮影不仅是中国民俗文化繁荣的见证,也体现了当代文博人对皮影戏剧文物的收藏、保护和传承的斐然成果。



“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由上海大学与四川省文物局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罗丹艺术中心(罗丹博物馆中国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承办,展出了36件以三星堆为主的出土古代文物,与26件以罗丹作品为主的现代艺术品,以及5件师承罗丹学脉的中国著名雕塑家的重要作品。展览旨在通过营造双方在自然、人、神等领域的深刻对话,探讨古蜀文明精神世界与罗丹创作思想之间的共通联系,展现人类文明跨越地域、时空的永恒趣旨,开展一场连接古今中外的超时空对话。




拓宽征集渠道,完善藏品体系

上海大学博物馆自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博物馆特色鲜明,以海派文化为核心,通过丰富的展览内容和形式,全面展示了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上海大学博物馆拥有各类藏品一万余件(套),其中不乏珍稀野生动物标本和海派旗袍等极具地域特色的藏品。

上海大学博物馆收藏的海派旗袍均为中国实业家荣氏家族女眷及沪港名媛所着旗袍。这些旗袍保存完好,时间跨度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21世纪初,旗袍面料的选择根据时代变化展现不同的特点。它们不仅呈现了荣氏家族女性的追求自由、顺应时代、大胆变革的决心,更是让每位观众都能沿着历史脉络去了解背后旗袍与文化、社会的交织关系。



上海大学博物馆藏珍稀野生动物标本原本是肯尼斯·贝林先生(Kenneth E. Behring)的收藏,由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Behring Global Educational Foundation)转赠给上海大学。这批珍稀野生动物标本以哺乳动物为主,来自南极洲以外的五大洲,包括美洲狮、长颈鹿、斑马、水豚、野猪、斑鬣狗、非洲水牛、南非剑羚、黑熊、棕熊等36个物种共67件,其中由8头非洲狮组成的狮群标本,是全国博物馆最大规模的野生狮群标本。



这些藏品不仅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更是研究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资料。博物馆通过科学管理和精心养护,使这些藏品得以永久保存,并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宝贵机会。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博物馆再度受赠海派旗袍百余件。

从海派名媛旗袍到野生动物标本,从名人雕像到非遗珍品,博物馆的藏品征集渠道和藏品体系更加丰富多元。


秉持学术兴馆,服务教学科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一直以来,上海大学博物馆基于自身特色,通过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树立了自己的学术品牌,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因博物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学术品牌建设在博物馆行业发展中的必要性,高校博物馆的学术建设已变得至关重要。

教育立馆,学术立馆。“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博物馆与大学越来越共生发展的当下,建设面向全社会的研究型开放交流平台,让从业者、学生和公众有机会获得超越国界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的新知体验,是高校博物馆的前瞻性探索与实践,上海大学博物馆正在路上。



上海大学博物馆学术建设之路,集开办讲座、发表论文、开展科研项目、创办馆刊于一体,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基于本馆展出的常设展和特展,博物馆出版了各类系列丛书和展览图录。

定期出版高质量的学术刊物,馆刊《博物馆·新科技》(季刊)创刊于2013年,是国内唯一一种以博物馆新科技为主题的学术刊物;2017年起,获得国际博协授权,与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ICOM-UMAC)合作编辑并发行《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学刊》(UMACJournal)中文版。

近三年,在国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7篇、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近40篇。出版学术著作5种,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不断提升,并于上海大学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发布和分享。



上海大学博物馆作为一所高校博物馆,在开放运营中灵活运用高校优势,助力文博学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以展览策划为抓手,将博物馆打造成为教学实习的课堂与课外实践基地。历次展览策展团队除博物馆馆员外,还吸纳了上海大学文博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人数占策展团队总人数50%以上。专业实习学生全程参与展览的策划与实施。从展览大纲的编写,到文物展品点交,再到展览的日常开放运营、社教活动策划、公共宣传等环节,都能看到学生参与的身影。从2021年至2023年,上海大学博物馆策划并实施文物专业硕士实践课程,组织文博专硕生策划展览18项。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师生参与到博物馆文创的设计制作当中,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则为博物馆宣传视频的拍摄制作提供了帮助。

此外,高校博物馆还在跨学科教育与创新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博物馆的展示和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领域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海大学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小体量释放大能量,靠的是专业人才队伍,高素质、高水平的运营团队保证了博物馆的良好发展。作为新晋国家一级博物馆,上大博物馆将继续博物馆教育的探索,深层挖掘展品信息,推出诚意满满展览,设计匹配多元观众群体的公教活动,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致力于博物馆的教育和研究。

在中国博物馆行业中挥洒高校笔墨,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贡献文博力量。全面开启建设与上海城市文化相契合、上海大学发展目标定位相匹配的,中国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校博物馆新旅程。

上一条:展品解读 | “AUSTRALIA”挂式相框&回旋镖

下一条:青铜之光 完美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