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推介|《繁花》背后的方言宝藏:揭秘沪语的起源与演变

2024-01-10 17:23:33     浏览量:   

在《繁花》这部充满上海风情的电视剧中,上海方言的魅力无疑是其中一大亮点。

作为上海人的独特语言,上海方言反映着上海的城市特色,浸透着江南乡土情,蕴涵着城市发展史,深藏着海派文化基因。

它源远流长,不仅承载了上海的过去,更展现了上海的现在和未来。

这种独特的语言,以其特有的韵味和活力,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繁华的上海街头。

那么,您知道这种充满魅力的语言是如何诞生的吗?

让我们一起揭开上海方言的起源之谜,探寻其背后的故事吧!


《繁花》海报


在元代,上海设立县治,成为城市建置的起点,也是上海方言形成的重要时期。


当时,上海县隶属于松江府,因此上海方言是松江话的一个分支,但在某些方面又与松江话有所区别。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外来移民的涌入,上海方言逐渐演变并发展。


在明清时期,上海凭借长江口的优越地理位置,迅速崛起为繁华的商业港口。


这一时期的上海吸引了大量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方言和文化。


在频繁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上海方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发音和词汇体系。


上海方言分为老上海方言和新上海方言,一般国内外通称的上海方言指的都是新上海方言,即上海市区的方言;而老上海方言自七百多年以前南宋形成名为“上海”的人口聚落开始,到现在还存在于上海城四周的郊区,所以也可叫做“郊区话”。


广义的上海方言还应包括郊区的四大方言,即松江方言、练塘方言、嘉定方言和崇明方言。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外滩


上海方言的发音融合了吴语的音韵特点,保留了汉语中古音的全浊声母和入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上海方言的语音结构逐渐趋于简化。


到21世纪初,上海方言老派音系包括28个声母、42个韵母、5个声调。


而上海方言的词汇则融合了不同的历史层次和多样的社会生活,现代性与历史感兼具,国际化与本土性兼备。


这些词汇不仅富有表现力,而且形象生动,让人忍俊不禁。


展厅现场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洋泾浜英语”,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流,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洋泾浜英语”指不讲语法,按中国话字对字地根据英语读音转成中文的一种语言。


比如马达(motor)、水门汀(cement)、派头(patten)、吐司(toast)等等就是比较常见的“洋泾浜英语”词汇。


洋泾浜


老虎窗,上海俗语,又称天窗,指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

由英语roof音译而来。


如果你对上海方言的起源和特点感兴趣,不妨来到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潮的回响: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馆”展览进行一次寻访之旅。


这里收藏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文物,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体验的方式,让你深入了解上海方言的历史、发音技巧、常用词汇以及文化内涵。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地道的上海方言,沉浸在这个活泼有趣的语言世界中,感受上海方言的独特魅力!


//

333






上一条:“青铜之光”展品解读 | 青铜人头像&女子胸像

下一条:“青铜之光”展品解读 | 青铜人头像&克劳德·洛兰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