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共话全球视野下的博物馆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

2023-03-03 11:05:16     浏览量:   

3月1日,“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座谈会”在新华网举办。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段勇,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白云涛,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史吉祥,中国印刷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印刷文化(中英文)》副主编章泽锋,北京汽车博物馆馆长乔晓鹏以“全球视野下的博物馆人才培养”为话题展开圆桌对话,从多个角度深度探讨了博物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圆桌对话现场


在谈及中国博物馆学科发展现状时,段勇介绍,对于中国来说,近现代博物馆的形态属于舶来品,近年来中国博物馆行业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中国很多著名大学都已开设博物馆学系或者专业,比如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南京艺术学院当下正在建设国际博物馆学院,这是第一个以学院命名的二级机构,标志着中国的博物馆学科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段勇主持圆桌对话


李舫表示,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市民、发展,甚至是城市未来的规划设计蓝图的重要渠道,从博物馆参观者的角度来看,博物馆具有“国家家谱”“国家相册”“国之大者”三个功能,博物馆要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国内的问题,关注世界问题,要对社会重大问题做出反应。博物馆所需人才不是单一型人才,而是综合型的人才,特别是需要主题研究的相关人才。

在谈及文博专业的培养如何适应博物馆工作需要时,白云涛指出,博物馆应当加强馆校合作,在实习、共同推进科研项目等方面达成合作,并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广度及方式,兼顾理论和实践。学校应当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各个角落、各个方面,包括文物库房、文保机构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博物馆,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史吉祥从学制、课程、实习等方面对中外博物馆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博物馆人才的培养不能只依托校内的博物馆机构,应当与社会上的博物馆相结合。学生实习不应只是单纯为了教学实习,而要将实习和科研相结合。此外,博物馆专业的就业方向不应当只以博物馆为主,学生去策展公司等相关领域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

基于曾经的策展经历,章泽锋介绍,策展要讲究专业化和大众化,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策展团队要注重学科交叉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学科作用,更好地把展览做好。在策展的过程中,从布展、设计到讲解,学生可以全程进行跟踪参与,对他们而言,是很难得的实践机会。

乔晓鹏表示,未来,博物馆和媒体结合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博物馆的定位从过去的城市的会客厅变为城市的发光体,媒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北京汽车博物馆而言,未来,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这方面需要学校、博物馆还有社会力量多个维度的共同参与。

“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座谈会”由新华网、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政府主办,邀请中国博物馆界、艺术教育界40余位嘉宾出席,围绕“新时代中国如何建设博物馆学院”“全球视野下的博物馆人才培养”“中国的美术馆发展与学科建设”三个主题展开研讨,为博物馆学科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会上,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段勇发布《新时代博物馆发展专题调研项目方案》,将面向中国30家左右博物馆和美术馆、15家海外知名博物馆进行调研,未来形成相关调研成果,助力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上一条:馆际协作 | 海上流光轻裾舞 最是人间三月天

下一条:中奖名单 | 抽奖赠书活动+观众调查问卷抽奖结果揭晓